一、成立背景

2024年3月,教育部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推出4项具体行动,旨在用人工智能推动教与学融合应用,提高全民数字教育素养与技能,开发教育专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同时规范人工智能使用科学伦理。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方针,积极参与教育部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北京大学与TBI国际教育集团共建校企联合研发平台,共同成立“ 北大-TBI人工智能教育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

二、实验室发展目标

“北大-TBI人工智能教育联合实验室”的主要目标是基于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学术研究和工程技术能力基础,提升TBI国际教育集团内设学术机构中外人文交流全球胜任力研究所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技术力量,共同开展支持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大模型应用研究及我国教师及学生应具备的人工智能基础素养的模型构建和标准研究,甲方作为其共建单位,推进研究所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支持相关的基础科学研究。

三、主要研究与实践方向

img1

1、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1)基于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工程技术能力基础,开展支持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大模型应用的研究;

(2)开展我国教师及学生应具备的人工智能基础素养的模型构建和标准研究;

(3)开展人工智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式培养模式的研究;

(4)规范人工智能使用的边界和科学伦理,强调以人为本。

2、基于研究成果推进社会应用转化

(1)组建由学术专家、一线教学名师的研究和实践共同体,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方式,组织开展跨领域的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实践,以课程共建为目标,辐射全国不同地区,以人工智能教育推动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2)基于构建的能力素养模型,广泛开展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的专题培养,以培训带动人工智能教育研究成果和构建的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支持工具的应用深入,切实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落地;

(3)开展教师和学生的人工智能力素养测评,基于构建的教师人工智能能力素养模型和学生人工智能能力素养模型及标准,制定分等级的测评体系,形成具有国内权威性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教师和学生人工智能能力素养测评体系;

(4)构建开发面向教师与学生的,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人工智能教育工具平台。旨在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基础教育领域需求相结合。通过精心设计的接口,整合和吸收来自外部的人工智能能力,如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算法和数据分析工具,并将这些技术经过定制和调整,使其适应基础教育的教学需求;

(5)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四、学术委员会成员

黄铁军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视频与视觉研究所所长

王腾蛟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陈向群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李文新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

王韬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情感与认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主任

五、客座研究员

魏军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王晓茹        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

袁中果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张月英        清华附中大兴分校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白玉玲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肖然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信息学竞赛主教练

贾志勇        北京第八十中学高级教师 北京市骨干教师

郝石佩        中关村第三小学高级教师、北京市骨干

王凯昊        中外人文交流全球胜任力研究所副主任

姜振鹏        中外人文交流全球胜任力研究所秘书长

姜扬            中外人文交流全球胜任力研究所副秘书长

六、联系方式

邮箱:ai_for_edu@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