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首页
  • 机构简介 机构简介
  • 诺奖计划 诺奖计划
    • 科学启蒙
    • 校本课程
    • 联合培养
    • 教育评价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项目申报 项目申报
    • 合作学校申报
    • 指导中心申报

研究策划全球胜任力及科学教育相关项目,为学校提供特色办学整体解决方案,并设立区域指导中心驻校指导支持。

用中外人文交流助推全球胜任力及科学教育学术研究,包含素质模型、评估指标、评价标准、课程体系及实践项目等,发布相关研究成果,为全球胜任力培养提供咨询和支持。

组织开展以全球胜任力及科学教育为主题的中外人文交流活动和社会服务,包括专项师资培训、中外师生互访、实践体验、研讨会、论坛等。

研究编撰全球胜任力及科学教育相关的课程、教材及读物,同步国内外全球胜任力及科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宣传推广相关成功案例和交流育人经验与成果。

研究所职能

中外人文交流全球胜任力研究所

       中外人文交流全球胜任力研究所(简称“全球胜任力研究所”)是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TBI国际教育集团共同设立的研究机构,致力于用中外人文交流助推全球胜任力及科学教育的学术研究,旨在搭建学校服务平台,赋能中国中小学校打造特色办学体系,培养根植中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新时代青少年。

       全球胜任力研究所的学术研究基础,源于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文化寻力项目构建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体系。2014年文化部相关司局与TBI国际教育集团联合发起文化寻力项目, 2017年文化寻力被评定为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央视对文化寻力追踪报道超过16次,其中 2015年在美国与地方政府建立文化寻力体验中心被纳入“习主席美国之旅特别报道”系列专题。历经多年发展,文化寻力构建了横跨中、美、澳的服务运营体系,与清华大学以及美国维克森林大学建立了跨文化研究机构和研究项目,在中国设立了上百所文化寻力基地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特色办学实践经验和资源,为全球胜任力研究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学术研究与运营体系基础。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民族复兴的必然支撑,近期,国家各部委、省市各级纷纷出台了大量推动科学教育的法规方案和行动计划。“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写入《科学技术进步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横跨2021-2035覆盖全社会;科技部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推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2022年最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大幅提升科学教育的比重;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回应时代呼唤,赓续国家使命,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文化寻力项目构建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体系基础上,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TBI国际教育集团共建了中外人文交流全球胜任力研究所,聚焦全球胜任力和科学教育的研究、交流与实践。为我国青少年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中小学校科学特色办学提供政策咨询、学术指引、整体解决方案设计落地服务,打造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师资提升、课程研发、活动策划、项目实施为一体的学校发展服务平台。

2021年9月,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伟与中外人文交流全球胜任力研究所执行主任参加揭牌仪式

2023年6月,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伟出席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双减中科学教育加法之路”校长论坛

机构设置

专家委员会(部分)

熊校良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

党委书记

卢志文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副会长

高晓东

北京外国语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白玉玲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

副校长

乐勇

重庆市国际教育研究会会长

原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
原重庆市教
委国际处处长

李志民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

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

袁中果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小学

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袁爱俊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全国委员会咨询专家

原北师大实验学校校长

安瀛

原北京四中国际校区创校校长

UWC/清华附中联办世华学校

创校校长

原教育部考试中心特聘专家

刘恋

中外人文交流全球胜任力

研究所执行主任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

研究员

王旭明

原教育部办公厅主任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

语文出版社社长

全球胜任力核心素养模型

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全球胜任力研究所致力于基于中国文化和国情,探索中国特色全球胜任力培养模式。研究所组建了强大的专家团队,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完成了全球胜任力的定义及核心素养模型的搭建。“全球胜任力核心素养模型”参考并融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胜任力模型、经济合作组织全球胜任力模型、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模型、北师大创新研究院5C模型、美国维克森林大学全球胜任力模型、21世纪核心素养等权威框架。

 

      该模型立足态度与价值观、技能与行为、知识与语言、教学方法等四个维度,指导中国基础教育培养具有真正全球竞争力的未来人才,亦是“诺奖科学实验室青少年科学素养国际培养计划”的理论基础。

诺奖计划

申报入口

加入我们

 

关于全球胜任力研究所

 

联系电话:010-53686880

邮箱:info@nobelplan.cn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朝来高科技产业园区18号院6号楼西侧4层

 

全球胜任力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本网站由阿里云提供云计算及安全服务
本网站支持 IPv6
 本网站由阿里云提供云计算及安全服务
本网站支持 IPv6
 本网站由阿里云提供云计算及安全服务
本网站支持 IPv6
 本网站由阿里云提供云计算及安全服务
本网站支持 IPv6